单位概况
荣誉资质
业绩展示
科技装备
资料中心
公告通知2024年度申报职称人员的申报材料、单位鉴定意见公示...
返回首页
全球能源市场在动荡中前行

作为全球首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石油公司(BP)近日在北京发布了2012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下称《年鉴》)。今年是《年鉴》发布的61周年。本次发布的《年鉴》凸显了2011年能源世界供应中断及需求增长的两大主题。
  首先,“阿拉伯之春”影响了石油和天然气的供应,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利比亚石油供应中断,尽管这只是暂时的。日本福岛灾难性事故对核能及其他能源供应造成连锁影响,导致大部分地区能源价格走高,石油年均价格首次突破每桶100美元。
  与此同时,基本面的长远发展趋势依旧存在。2011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长2.5%,接近历史平均值,其中新兴经济体的消费份额保持上升势头。经合组织国家的能源需求较上年下降了0.8%,但新兴经济体则增长了5.3%。
  BP集团首席执行官戴德立(Bob Dudley)表示,长期来看,市场将带来竞争、创新和增长的连锁反应,进而为各国政府和消费者带来其所寻求的安全且负担得起的能源供应。而时下,竞争、创新和增长进程正在包括页岩气、深海石油和天然气、重油,以及潜在的生物燃料领域开花结果。
  BP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鲁尔(Christof Ruehl)博士对燃料替换、供需协调和贸易模式在全球能源体系的应对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描述。他说,石油供应量增加,特别是沙特产量的提高,再加上全球石油贸易和炼油体系的灵活性提高,使沙特重油在欧洲市场上替代了供应中断的利比亚轻油;欧洲部分天然气转销至亚洲,弥补了日本因关闭核电站所造成的电力损失,而且没有影响这一快速发展地区其他经济体的能源供应。
  去年,全球能源消费增长量与历史平均值大致相符,但平均值背后各类燃料的发展迥异。石油消费增长了不到1%,低于其他化石燃料。同时,天然气消费增长了2.2%,而在化石燃料中只有煤炭的年均消费增长率超过平均水平,在全球达到5.4%,在新兴经济体国家达到8.4%。
  化石燃料以87%的市场份额继续主导着全球能源消费,可再生能源虽然增长迅速,但仍只占全球消费的2%。占全球能源消费33.1%的第一大燃料石油,在全球能源中的份额连续12年出现下降,这也使化石燃料结构处在持续的变化中。
  中东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大幅提升了产量,弥补了利比亚及其他地区石油的减产。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的产量均创历史记录。
  “过去几年,天然气领域表现出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些重大变化。首先,贸易增长迅速,特别是液化天然气贸易,这让原本处于隔离状态的地区以日益灵活的方式衔接起来。其次,美国非常规能源出现较快发展。这两种发展趋势共同塑造了2011年的天然气格局,在应对去年能源市场动荡时也发挥了关键作用。”鲁尔博士指出。
  全球天然气产量增加3.1%,美国增加7.7%,是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卡塔尔、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的天然气产量均迅速增加,超过了利比亚(降低75.6%)和英国(降低20.8%)的减产量。欧盟的天然气产量下降了11.4%,是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
  全球天然气贸易量温和增长4%,这主要受液化天然气贸易10.1%的增长的推动。其中,卡塔尔液化天然气贸易增长34.8%,在全球贸易增长份额中占87.7%。
  2011年,煤炭再次成为消费增长最快的化石燃料,这对碳排放会产生可以预见的不利影响。煤炭目前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0.3%,达到自1969年以来的最高份额。尽管欧盟因天然气供应转销亚洲,导致其煤炭消费增长3.6%,但经合组织国家煤炭消费总量依然下降1.1%。各地区煤炭价格均出现上涨。
  “煤炭行业的发展在于建立了能够适应市场条件的生产和贸易模式。通过这种方式,煤炭起到了支撑全球能源供应安全的作用。”鲁尔博士说。
  去年全球核能生产下降了4.3%,这是有史以来的最大降幅,其中日本下降44.3%,德国下降23.2%。水电生产仅增长1.6%,是自2003年以来的最小增幅。
  2011年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喜忧参半。全球生物燃料生产停滞不前,微增0.7%,即每日1万桶油当量,是自2000年以来的最低增幅。由于汽油中的乙醇燃料的比例已达到“掺混瓶颈”,美国生物燃料增速放缓。由于巴西甘蔗欠收,导致其生物燃料生产大幅减少15.3%。
  可再生能源发电增长超过了平均水平,达到17.7%,其中风电独领风骚,增长25.8%。风电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所占比例首次过半,美国和中国是风力发电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太阳能发电量由于基数较小,增幅达86.3%。
  数据显示,全球因能源使用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上升,但增速低于2010年水平。
  鲁尔博士总结道,“回首能源供应中断频频发生的2011年,增产能力、燃料间相互替代能力,以及优化贸易结构的能力对于能源体系轻松应对调整至关重要。要实现轻松应对,能源价格必须成为引导能源资源再分配的重要信号。”

Top